河南衛視又火了!繼春節期間的《唐宮夜宴》出圈之后,《端午奇妙游》節目又引起了刷屏,尤其是水下舞蹈《祈》(又名《洛神水賦》),完美再現了一個搖曳生姿、輕盈婉轉、夢幻縹緲的“洛神”形象,驚艷了大眾,引得人拍手稱絕。節目在河南衛視播出之后,隨后又占據了大眾公共社交平臺——兩微一抖的各項熱度排行榜,繼而流傳在私人社交軟件——微信朋友圈中,大眾在分享之余還會配文感嘆優秀傳統文化的美好和力量。
河南衛視也在重新解讀優秀傳統文化、找尋傳統與現代的融合點之過程中,持續得到大眾的關注與喜愛。本文將通過梳理河南衛視編排的系列優秀傳統文化節目,來探討大眾對于傳統文化的態度變化及未來傳統衛視內容傳播的可行方向。
不一樣的衛視晚會節目
自2021年起,河南衛視每逢傳統節日,便以“XX節日奇妙游”的IP與觀眾分享節日背后的文化,通過一個個靈動的節目帶領大家進入奇妙而又夢幻的世界。每一場“奇妙游”都會出現一個出圈又霸屏的節目,受到觀眾主動分享傳播,且影響范圍更廣泛、意義深遠。春節的《唐宮夜宴》、元宵節的《芙蓉池》、清明節的《折扇書生》、端午節的《洛神水賦》等,在視覺審美、技術設計及文化底蘊等方面均超越了傳統意義上的衛視晚會節目。
絕佳的視覺體驗 “我是看到神仙了嗎?”“美而不媚,端莊神圣,引人入勝”“有美人兮,在水一方”……這些內容均來自網友觀看水下舞蹈《洛神水賦》之后而發出的贊美性評論。視頻中的舞蹈演員身著湖藍色衣裙,身挽橙黃色和紅色裙帶,在波光粼粼的水中翩翩起舞,光影和水紋隨舞蹈若隱若現,舞蹈演員的體態之美、服裝配色之美、水下氛圍場景之美都一一呈現在觀眾的面前。早在春節期間推出的《唐宮夜宴》也重現了古典之美。14位少女身穿紅綠襦裙,描以唐妝,完美復刻了藏于博物館中的豐腴的唐俑形象,穿梭在畫風古樸的場景之中,姿態婀娜可愛。與其他類似節目相比,觀眾既可以觀察到其細節之美,也可以沉浸式體驗到整體營造的氛圍之美。
數字化技術的加持 人們有時會向往未來的科技世界,有時也會想要重返過去了解歷史故事。在如今的新媒體時代,數字化技術所打造的虛擬空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實現人們的這一心愿?!短茖m夜宴》的舞臺轉換,唐俑的一步一換景便是運用了5G、AR技術,將虛擬的古代場景與現實舞臺集合了起來,重現了當年盛唐的繁榮景象,鮮活的人加上鮮活的場景,帶領人們移步過去的生活,滿足人們的好奇心。這些數字化技術也被運用于其他節目之中,比如《元宵奇妙游》和《芙蓉池》等?!短茖m夜宴》的總導演陳雷接受采訪時就表示:“萬物皆可融,將新技術、新手段與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相結合,產生出迎合時代的作品,是一定能夠被時代接受的。”
優秀傳統文化是根基 “祭,飛龍在天。祈,國泰民安。頌,宮商角徵。品,粽橫一面。水為媒,舞為魂。敬,風華絕代,盛世大唐。”這是來自《端午奇妙游》的預告文案。短短幾句,就將傳統節日端午的歷史厚重感凸顯出來。河南衛視的“奇妙游”系列節目均選擇傳統節日的節點,無論是節目的靈感來源還是具體呈現方式,也均以優秀的傳統文化為依托。在《唐宮夜宴》虛擬場景中,用科技的手段將很多珍貴的歷史寶物“召喚”了出來,其中不乏河南博物館的鎮院之寶——“婦好鸮尊”、唐俑吹奏的樂器、賈湖骨笛、千里江山圖、搗練圖,等等?;鹚賹⒑幽闲l視推上熱搜排行榜的水下舞蹈《洛神水賦》,更是將三國時期曹魏文學家曹植的《洛神賦》中洛神和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形象相互結合了起來。
霸屏、刷屏的背后:國人的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升級需求爆發,國人對于傳統文化的認同和文化實力的自豪感直線上升,在年輕群體之中這種情懷尤為明顯。以往,傳統文化在年輕群體之中是不受歡迎的,甚至一度被定義為“陳舊的”“枯燥的”,如今國人對傳統文化則越來越重視。
走在街頭,隨處可見穿著漢服逛街的年輕人,漢服愛好者的規模也在不斷擴大。“身著漢服,心系中華”,正是當下年輕群體的真實寫照。帶有“中國風”和“傳統藝術”的創意作品也已成為時代所追趕的潮流。比如,故宮文創產品——故宮日歷、手機殼、鑰匙扣、扇子、帽子等,都融入了傳統元素,受到很多消費者的喜愛和追捧。當前,各行各業也正在探索融入“國風”。例如,國貨美妝花西子推崇的東方彩妝、動漫影視行業翻拍的傳統故事等。
在這種文化背景下,河南衛視的系列節目既有效滿足了大眾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期待和需求,也進一步提升了國人的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同時,從《唐宮夜宴》到《洛神水賦》等作品也讓我們看到,對于優秀傳統文化,除了繼承之外,還要創新發揚,依托產品設計、創新運營、技術手段等,讓傳統文化重新煥發出生機,輸出符合現代審美及價值的文化。所以,如果只是不假思索地信奉“拿來主義”,復制、粘貼,停留在表面功夫上,即使優秀傳統文化里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活水”,縱使我們身處“國風”的浪潮之中,也難以得到大眾的喜愛。
河南衛視出圈給我們的思考:傳統衛視的新方向
互聯網時代,尤其是移動智能化的今天,大眾的時間被移動端的長視頻、短視頻平臺分割,留給傳統衛視的時間并沒有多少。雖然近幾年來,傳統衛視在形式上也有意轉向融媒體發展,進駐社交媒體平臺,并以當下的流行話語為切入點來拉近與大眾的距離,而且的確已經取得了一些效果,但其內容在一定程度上還處于被“降維打擊”,以愛奇藝、騰訊視頻、優酷為主的三大長視頻平臺,通過制作網綜、網劇等娛樂性、趣味性較強的節目內容,吸引了大批年輕觀眾,傳統衛視一度舉步維艱。所以,此次河南衛視的節目“爆紅”,被觀眾青睞,讓我們看到了傳統衛視的一個可行傳播方向。
傳統衛視雖然在互動性和及時性兩方面與新媒體發展相差較遠,但是傳統衛視的權威性、主流性與內容的完整性是新媒體平臺無法比擬的,傳統衛視還負有引導正向輿論的責任。優秀傳統文化沉淀的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價值和追求,同時還具有著現實意義,如此一來,大力宣傳推廣優秀傳統文化,一方面是傳統衛視的責任,另一方面也給傳統衛視內容創作帶來幫助。我們觀察到河南衛視的節日晚會探索其實也不是電視媒體平臺首次憑借優秀傳統文化根基而廣受關注,在此之前,中央電視臺的《國家寶藏》系列、《詩詞大會》系列及《中國成語大全》等節目的收視率和口碑雙雙走高和向好,話題度滿滿。
深挖優勢,技術賦能。未來,我們有理由相信還會出現更多類似既傳統又現代,既叫好又叫座的優秀電視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