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國貨為何紛紛被外資收購
我們的民族品牌還要不要保留?
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我們國家的品牌經過三十幾年的磨煉和市場洗禮,出現一大批品質過硬,口碑過人的品牌,比如我們熟悉的李寧,格力,華為。
然而隨著市場全球化的趨勢不斷加強,越來越多的老國貨從人們身邊消失了。據專業統計結果顯示,目前的市場上依然可見的老國貨品牌還有一千出頭的數量,在其中可以維持正常運轉的卻只有十分之一的比例。那么,當年那些我們曾經熟悉的國產老品牌都去哪了?
外資入侵潮
這些年消失在我們談話中的老牌子,有很多被外國資本并購,完全脫離了原來的歷史印記,名字還是那個名,靈魂卻是變了。
在20世紀末到現在21世紀初的幾十年的全球市場發展中,中國品牌被外資企業收購是不斷上演的劇情,這其中既有市場進化的無奈也有時代轉折的必然。
比如我們到現在還會使用的中華牙膏,你知道它屬于哪個國家嗎?1994年的時候,荷蘭的聯合利華獲得上海牙膏廠的股權,上海聯合利華牙膏工廠建立。“聯合利華”字面意思真的很感人。
還有娃哈哈。1996年創建的娃哈哈美食城和娃哈哈集團是由宗慶后和法國達能為主要股權一起投資的。金融風暴的時候,其中一個股東百富勤把自己持有的股權賣給了法國達能,由此達能占股到達51%,壓過娃哈哈成為大股東。后來宗慶后雖然另外建立公司繼續沿用娃哈哈的品牌,以期擺脫達能的資本侵占,只是沒能順利進行。后來因為西部大開發的時候,達能和娃哈哈對于去不去貧困地區建廠無法達成共識,雙方矛盾進一步加劇,后來的結果是娃哈哈被法國達能收購。
以金絲猴為例
金絲猴作為80后的童年記憶,在2013年12月19日被國際知名企業好時以百分之八十的股權占比收購。當時的金絲猴在國內市場名氣正盛,卻因為幾次失敗的上市導致導致自身難以為繼,最后只能把大熱的品牌拱手讓人。
可是老國貨被外資收購之后,真的可以做得比原先更好嗎?
最初好時收購金絲猴,是希望和已有的產品形成有機的依托系統,以更加多元化的產品線取得市場的青睞。這樣可以完美的覆蓋高地段市場,在中國的市場中扎根生長,最終實現吃掉中國大蛋糕的野心。要知道好時在收購金絲猴之前從來沒有過如此大手筆的經驗。事實證明好時的野心最終以失敗遺憾收場,在得到金絲猴的幾年間,銷售額一度持續下滑,基于對中國市場的陌生和各種因素的波及,最后只能無奈轉手他人。
而這次轉手的對象可以說是很戲劇化的,風水輪流轉最后又轉到了原來的老板趙啟三手中。從外資手里過了一圈之后,先不討論趙總和好時的成敗得失,金絲猴這個響當當的牌子似乎也蒙了塵,不再如往日一般輝煌。
其實金絲猴這個牌子一開始在國內已經打出了一定知名度,為大眾和市場所廣泛認可。這時候因為趙啟三的團隊選擇鯉魚躍龍門的方式貿然上市,一次不成再一次,把已經積累的資本都折騰的無以為繼,逐漸的無法維持這樣一個龐大的產品體系,最后只能拱手讓人。
而好時無疑有充分的資金準備,野心勃勃的要拿下中國市場這塊龐大的充滿生機的蛋糕。只是同樣出于急切的把握機會的心理沒有進行充分的市場調研和準備計劃。以至于掌握金絲猴之后才發現整個現有體系所存在的無法避免的問題,可惜為時已晚,雙方的交易已經完成,合同已經產生法律效應。這塊燙手的山芋拿在手里連年虧損,扔出去又舍不得,幾年之后金絲猴蹦蹦跳跳又回到了趙啟三的手里。
資本逐利,缺乏溫度和情懷
馬克思說:資本來到這個世界,從頭到腳,每一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這句話放到今天仍然適用。
追逐利益是資本的天性,這就注定了它不會為產品投入任何溫度和情懷。那些沉甸甸的老國貨、老品牌被估價轉讓到外資手中后,資本只會考慮如何用它來賺錢。
老國貨是靠什么贏得美譽度的?靠的不是資金,不是廣告,而是是用心打磨出來的產品質量。
而被掌握在外資手中的老國貨,往往就會像失去了靈魂一般,很多都一蹶不振,不復往日輝煌,然后被資本棄之如敝履。
結語
支持國貨,這是每一名國人都擁有的愛國自覺。然而那些國貨的經營者們,也應該珍惜國民的這份熱愛,不要被資本迷亂了雙眼,不要因私利而忘記了初心。
那些企業家們,也應該讓全世界看看,中國的硬骨頭,不止一根!